病虫草害
蛀茎和穗部害虫——棉铃虫 |
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属鳞翅目、夜蛾科。 1、危害特点 棉铃虫危害玉米、小麦、棉花、花生、西红柿、高粱等200多种植物,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近年来,对玉米等旱粮作物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1~2龄幼虫危害玉米叶片,留下小孔洞,形成花叶。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形成缺刻,严重时植株叶片残缺不全,此外也钻蛀玉米心叶,等叶展开后,形成较大的排孔,但排孔边缘不整齐。大龄幼虫在心叶内取食留下粪便。幼虫取食花丝,啃食籽粒,是重要的“玉米穗虫”,引起产量损失,并常引起穗部腐烂。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18mm,翅展30~38mm。雌蛾黄褐色,雄蛾灰绿色,前翅基线不清晰;内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环形纹褐边,中央有一褐点;肾形纹中央有一个深褐色的斑点;中横线褐色,略呈波浪形;外横线双线,亚缘线为一褐色宽带,外缘下端波浪纹程度不大,宽带内靠近外横线处有7个明显的小白点,紧靠白点的内侧,各有一个小黑点。后翅灰白色,中室端部有褐色月牙形纹,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内有两个相连的白斑,不达外缘。 卵 半球形,直径0.5~0.8mm,表面有纵横隆脊,成方格状。初产时白色,幼虫孵化前灰褐色。 老熟幼虫 体长40~45mm。头部黄绿色,有不规则的网状纹。气门线较宽,白色或黄白色,体背面有细纵线,各腹节上有刚毛瘤,刚毛较长。幼虫体色多变,大致有4个常见类型:①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淡褐色,气门线白色,刚毛瘤黑色;②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色,气门线白色,刚毛瘤黑色;③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淡绿色,气门线白色,刚毛瘤和体色相同;④体色墨绿,背线和亚背线深绿色,气门线淡黄色。此外,还有体色为黄绿色、暗紫色与黄白色相间的以及其他颜色的虫体。前胸气门前毛片上2根刚毛基部连线通过气门下缘。 蛹 体长17~20mm,纺锤形,红褐色,腹部第五节至第七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末端有黑褐色臀刺2个。 藏于玉米心叶内的棉铃虫成虫 棉铃虫成虫吸食花蜜 棉铃虫幼虫危害玉米心叶 棉铃虫危害玉米籽粒 棉铃虫危害雌穗 3、发生规律 在山东省每年发生4代,有时发生不完全5代,9月下旬始以滞育蛹在土中做土室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发生,主要危害小麦、春玉米;第一代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危害麦套玉米、夏玉米叶片,尚危害其他多种作物,如棉花、花生等。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三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发生,主要危害夏玉米穗部。第三代成虫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第四代幼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危害夏玉米穗部。 成虫昼伏夜出,有时白天也趋向蜜源植物,吸食花蜜,趋光性强。第二代卵散产于玉米叶片,较分散,第三、四代卵多产在玉米雌穗花丝、雄穗花序上和雌穗节上下叶片上。产卵前期1~3d,卵期3~4d。单雌产卵高达1000多粒。 棉铃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 最适宜。化蛹期雨水过多,对其发生不利。玉米长势旺盛的玉米田、玉米与棉花邻作田、套种玉米田发生较重。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多,对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要注意保护。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棉铃虫发生多的年份可实行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玉米授粉结束后,剪去花丝,带出田外销毁,避免棉铃虫或桃蛀螟在雌穗上产卵。 (2)诱杀成虫 在成虫发生期,集中设置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芯、杨树枝把等诱杀成虫。利用杨树枝把诱杀,每667m2放8~10把,插在玉米地周围,日出前用化肥编织袋套起来,拍打或踩死其中成虫。 (3)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卵盛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每667 m2放2万头,在卵期放2~3次。也可在卵高峰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喷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00 IU 500~1000倍液或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0亿 PIB/mL)3000~5000倍液(提倡穗期使用生物杀虫剂)。 (4)化学防治 抓住幼虫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前用药,玉米大喇叭口前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在喇叭口内撒施辛硫磷颗粒剂(见玉米螟的防治)。穗期可在玉米灌浆期用药,药剂同前,注意使用低毒低残留杀虫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