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首页  病虫草害
蛀茎和穗部害虫——亚洲玉米螟
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属鳞翅目、草螟科,俗称玉米钻心虫。

1、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玉米、高梁、谷子、棉花、小麦、生姜等。初孵幼虫先取食心叶的叶肉,仅保留下表皮,被害叶长出喇叭口后,呈现不规则的半透明孔洞,称为“花叶”;蛀穿心叶,待叶展开后,呈现整齐的“排孔”,排孔边缘整齐。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在孕穗期,幼虫主要集中到植株上部危害未抽出的雄穗,并钻蛀雄穗穗柄,造成穗柄折断,称为“折雄”;玉米抽穗后,开始蛀食穗柄和雌穗以上茎秆;雌穗抽出花丝后,幼虫多集中在果穗顶部啃食花丝,龄期稍大后,又多集中在果穗顶部啃食玉米籽粒,排泄大量虫粪,雌穗被害,易引起霉烂,降低籽粒品质。钻蛀穗轴和茎秆,遇风易折断。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13~15mm,翅展26~35mm,前翅鲜黄色。雄蛾体长10~14mm,翅展20~28mm,前翅黄褐色。两性前翅有波浪形内横线和外横线,两线间有2个暗色短纹,雄蛾近外缘有一褐色宽带,雌蛾宽带不明显;后翅淡黄色,中部也有2条暗褐色横线,翅展开时与前翅的内、外横线相接。

卵  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长条状或椭圆形,较薄。初产卵白色,渐变黄色,孵化前出现黑点。

幼虫  体长25mm,体灰褐色至红褐色,体背有3条暗褐色纵线,以背线最明显。腹部1~8节背面各有两排圆形毛片,前排中央两个较大,后排两个较小,四个毛片排列呈梯形。腹足趾钩3序缺环式。

蛹  长14~15mm,纺锤形,黄褐色至深红褐色,体末端具臀棘,具5~8钩刺

                                                                                            玉米螟幼虫危害状(排孔)

                                                                                            玉米螟幼虫及危害形成的“排孔”

                                                                                            亚洲玉米螟卵块

                                                                                            亚洲玉米螟幼虫

                                                                                            玉米螟幼虫危害茎秆

3、发生规律

亚洲玉米螟在山东省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与穗轴、高粱和棉花茎秆或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虫自5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危害春玉米心叶,危害轻。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为7月中旬,也是产卵盛期,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多危害麦套玉米和夏玉米。8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第三代卵多产于夏玉米,8月中下旬为第三代幼虫危害盛期,多集中危害夏玉米的雌穗。持续危害到9月下旬,之后陆续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强。羽化后当天交配,1~2d后开始产卵。一般选择高度50cm以上的植株产卵。第一代卵主要产于春玉米的心叶期;第二代卵主要产于夏玉米心叶末期,产卵部位比较分散;第3代卵主要集中于夏玉米穗期,多产在叶片背面中脉附近。被赤眼蜂寄生的卵块呈黑色,与正常卵块有别。幼虫孵化后群集取食卵壳,1~2h后潜入心叶内取食或吐丝下垂转移扩散。

玉米螟喜欢中温高湿,湿度低不利其产卵和幼虫孵化。温度在25℃,相对湿度达90%以上,幼虫全部孵化。第一代卵期,若遇干旱天气,卵块易脱落或幼虫死亡率高。第二代和第三代发生期,若遇降雨频繁,湿度大,赤眼蜂发生早,寄生率高,能显著抑制第三代玉米螟的发生与危害。玉米螟的自然天敌颇多,如卵期有赤眼蜂,幼虫期有多种寄生蜂如腰带长体姬蜂等、寄蝇类,对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山东省多种植夏玉米,玉米螟多集中危害夏玉米的心叶期和穗期,以第二和第三代幼虫危害玉米严重,为重点控制世代。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提倡玉米秸秆还田,或在玉米螟化蛹和羽化之前处理玉米寄主秸秆或穗轴,消灭越冬虫源。在目前缺乏抗虫品种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种耐虫品种。

(2)诱杀成虫  利用频振杀虫灯、高压汞灯或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每667m2用诱芯3个)防治。

(3)生物防治  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2~3次,每次每667m2释放1~2万头(卵量大时,可释放2次)。在玉米螟低龄幼虫发生期可向喇叭口撒施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球孢白僵菌粉剂或灌心,效果良好,对瓢虫类、蜘蛛类等天敌安全。可在玉米螟幼虫发生危害初期使用白僵菌防治用白僵菌菌粉(50~100亿孢子/g1份,拌细砂粒10~20份,于春、夏玉米心叶中期施入心叶中,效果好,持续期长。穗期玉米螟也可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利于玉米安全生产。

(4)化学防治  当第一代花叶率达10%或第二代每百株有2块卵块和第三代百株卵块达10块时,应立即防治。第二代抓住心叶末期防治,以投施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每667m2用颗粒剂1.5~2kg,掺3~5kg细砂撒入玉米心叶内。穗期防治可用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虫剂如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