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食叶刺吸类害虫——玉米蓟马 |
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
玉米蓟马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es(Müller)和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Uzel),均属于缨翅目、蓟马科,前者为优势种。 1、危害特点 玉米蓟马主要危害玉米、小麦、水稻、蚕豆等作物和一些杂草。成、若虫集中在玉米幼苗的心叶和2至6叶期的叶片刺吸危害,叶片上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并伴有小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端半部干枯。部分叶片畸形破裂,造成心叶扭曲,呈猪尾巴状,心叶难以长出,或生长点被破坏,分蘖丛生,形成多头玉米。 2、形态特征 (1)禾蓟马 雌成虫体长1.3~1.5mm,较瘦细,灰褐至黑褐色。触角8节。前翅灰白,前脉鬃约19~22根,后脉鬃14~17根,脉鬃连续。腹部背面第8节后缘梳不完整。 (2)玉米黄呆蓟马 雌成虫 体长1.0~1.2mm,体暗黄色,长翅型前翅灰黄色,长而窄,基部甚宽,翅脉显著,绝大多数有2根端鬃,缘缨灰暗而长;胸、腹部背面有灰黑色斑及横条纹,中、后胸显著宽于前胸。短翅型前翅短小,退化成三角形芽状,具翅胸不宽于前胸。 卵 长约0.3mm,肾形,乳白至乳黄色。 若虫 共4龄,体纺锤形。2龄为乳黄色或乳青色,有灰色斑纹。头、胸相对较大,触角较粗短,乳白色。3~4龄渐变为蛹,接近羽化时褐色。 玉米蓟马危害状(猪尾巴状) 玉米蓟马危害状(失绿斑点) 3、发生规律 在山东省玉米黄呆蓟马在玉米上可能发生2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茎部、枯叶及土块下越冬。开春后,越冬代成虫主要危害小麦,其中一部分迁至春玉米及杂草上危害。自 5月下旬开始危害加重,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高峰,严重危害春玉米和套种夏玉米。第二代若虫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初,6月下旬为第二代若虫高峰期,严重危害套种玉米和夏玉米,7月上旬为第二代成虫高峰期,主要危害夏玉米。全年以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最重,以苗期和喇叭口期发生量大。 该虫为孤雌生殖。成虫有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以长翅型为主,行动迟钝,不活泼,阴雨时很少活动,受惊后也不飞行。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初孵若虫乳白色。以成虫和1、2龄若虫危害,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或乳黄色。3、4龄若虫停止取食,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鞘、枯叶内或掉落在松土内化蛹。 玉米蓟马年度之间发生与危害的差异与降雨关系密切,而与气温关系不大。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对其发生有利。降雨对玉米蓟马的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玉米蓟马喜干燥,在玉米田通风干燥的地方,发生量大。杂草是蓟马的中间寄主,杂草多的地块,或靠近地边杂草的玉米,虫量大,受害重。其天敌有捕食性龟纹瓢虫、微小花蝽、蜘蛛类等,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要注意保护。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①选种抗虫性强的品种。②清除田间地头地边杂草,减少寄主植物。③适时灌水施肥,以促进玉米幼苗早发,快速生长,改变玉米地小气候,湿度增大,不利于蓟马生长发育。④结合田间定苗,拔除虫苗,带出田外销毁。 (2)化学防治 基本同玉米蚜虫防治。 ①用含有吡虫啉或噻虫嗪的悬浮种衣剂拌种,用量为每100kg种子150~200g有效成分。②玉米苗期、抽雄初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