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食叶刺吸类害虫——蚜虫类 |
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
危害玉米的主要有玉米蚜(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和麦长管蚜(狄草谷网蚜)Sitobian avenae(F.),均属同翅目、蚜科。在玉米上的优势种主要是玉米蚜。 1、危害特点 这些蚜虫的共同危害特点是成、若蚜群聚刺吸玉米叶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优势种玉米蚜多聚集在玉米中下部叶鞘和叶片背面叶脉处危害;雄穗抽出后聚集其上危害,影响授粉;雌穗长出后,在苞叶内外刺吸汁液。危害过程中,排泄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此外还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等。近年来发生越来越严重。 2、形态特征 玉米蚜 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体长1.8~2.2mm,深绿色,披薄白粉,复眼褐色,足、触角、腹管和尾片黑色,腹管周围黑绿色。触角6节,约为1/3体长。腹管筒状,端部收缩。尾片锥状,具毛4~5根。有翅孤雌蚜卵圆形,体长1.6~1.8mm,触角第三节感觉孔12~19个。头胸部黑色,腹部多深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腹管与尾片同无翅孤雌蚜。 禾缢管蚜 无翅孤雌蚜体长1.9mm,体墨绿色,常被薄粉。触角6节,黑色,约为2/3体长。腹管基部周围有锈红色斑,腹部末端稍带暗红色。腹管末端收缩呈瓶口状,尾片有毛5~6根。有翅孤雌蚜长2.1mm,头胸部黑色,腹暗绿色,腹管后方具红褐色斑块。触角黑色,短于体长,触角第三节感觉孔19~30个。头、胸部黑色,腹部深绿色,腹部背面两侧及后方有黑色斑纹。腹管与尾片同无翅孤雌蚜。 麦长管蚜 无翅孤雌蚜体长3.1mm,体绿色或红褐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长于体长。腹管长,黑色,端部具网纹。尾片绿色,长锥形,具长毛8~9根。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或红褐色。体背两侧具4~5个黑斑。触角第三节有6~18个感觉圈,排成一行。腹管与尾片同无翅孤雌蚜。
玉米蚜危害叶片 玉米心叶内的玉米蚜有翅成蚜 玉米蚜 玉米蚜和禾缢管蚜混合种群及其天敌灰色蚜小蝇幼虫 3、发生规律 玉米蚜在山东省一年发生20余代,以无翅胎生雌成蚜和若蚜在麦田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内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到7℃左右时,在越冬寄主心叶内开始活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繁殖高峰期,并产生有翅蚜迁往春玉米田定居危害。小麦临近成熟前,于6月中下旬,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至玉米、高粱的心叶内危害。玉米雄穗抽出后,多集中在雄穗上危害,尤其开花前后,气温达23~25℃时,蚜量激增。夏季气温在27~28℃时亦可大量繁殖。8~9月玉米生长中后期,气温低于28℃时,适于繁殖,此时在玉米的叶片、雌雄穗上大量发生。此间如遇干旱、降雨量低于20mm,易造成猖獗危害。10月份产生大量有翅蚜迁至越冬寄主。 禾缢管蚜 在山东省一年发生10~20余代,以受精卵在蔷薇科果树上越冬。春季主要在小麦上发生危害,乳熟和蜡熟期迁往玉米田危害,有时与玉米蚜混合发生。 麦长管蚜 属长距离迁飞性害虫,春季4月由淮河以南冬麦区迁入开始危害小麦和春玉米,5月下旬和6月上中旬危害麦套玉米和夏玉米,在玉米田发生期短、发生量少、危害轻。6月下旬后迁往北方春麦区。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蚜玉米品种。增施有机肥,科学配方化肥,促进植株健壮,减轻蚜害。清除玉米田中和周围的禾本科杂草。 (2)化学防治 ①用含有吡虫啉或噻虫嗪的悬浮种衣剂拌种,用量为每100kg种子150~200g有效成分,可有效控制玉米苗期至抽雄期的蚜虫,同时能有效保护天敌昆虫。②玉米苗期、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的关键时期,当有蚜株率30%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玉米蚜虫类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和食蚜蝇等发生量大,注意尽量勿用广谱性杀虫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