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首页  病虫草害
地下害虫——玉米耕葵粉蚧
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ostis Wang et Zhang属同翅目、粉蚧科。

1、危害特点

玉米耕葵粉蚧危害玉米、小麦、谷子和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危害夏玉米幼苗时,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茎基部、根部和叶鞘内刺吸汁液,造成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根茎变粗畸形,受害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矮小,叶片发黄,甚至干枯,严重时不能结实或整株死亡,对产量影响很大近年来在山东省有扩散蔓延的趋势

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3~4.2mm,宽1.4~2.1mm,体红褐色,长椭圆形,全身覆盖白色蜡粉;复眼椭圆形,发达,明显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体小,深黄褐色,单眼3个,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发达,前翅长0.83mm,透明,后翅为平衡棒。卵囊白色,棉絮状;卵长0.49mm,长椭圆形,初橘黄色,后变浅褐色。若虫2龄,1龄若虫无蜡粉,2龄若虫体表具白蜡粉。蛹长1.15mm,黄褐色,触角、足和翅明显。茧长形,白色,两侧近平行。

                                                                                           玉米耕葵粉蚧危害玉米茎秆

3、发生规律

玉米耕葵粉蚧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雌成虫卵囊中越冬,卵囊附着在田间残留的玉米根茬上、玉米苞叶内、残存的秸秆叶鞘内、禾本科杂草根部或玉米根际土壤中。翌年4月中下旬气温17℃左右时开始孵化。第一代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危害小麦,被害处可见白色絮状物。第二代发生于6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特别是6月中下旬,若虫开始大量孵化,在夏玉米的根部或近地面的叶鞘内危害,此期正值玉米2~3叶期,危害最重。第三代发生于8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危害玉米和高梁,但危害不重。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雌成虫开始做卵囊产卵越冬。

玉米耕葵粉蚧的初孵若虫先在卵囊内活动1~2d,再向四周分散,寻找寄主后固定下来危害。1龄若虫活泼,尚未分泌蜡粉,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危害。该虫一般在玉米播种过早或过晚、播种较浅、水肥管理差、土壤板结的地块发生重,在禾本科杂草(狗尾草、金色狗尾草、马唐等)较多、小麦—玉米两熟制地区发生重,玉米苗期至拔节期受害最重。杂草中以狗尾草、金色狗尾草上的发生量较多,是重要的虫源。干旱的气候条件及干燥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其生存繁殖。

4、防治技术

由于玉米耕葵粉蚧虫体小,在根部和叶鞘内危害,隐蔽性强,地上部表现似缺素症,不易察觉或错误诊断,容易忽视或误导其防治。

(1)农业防治  ①适当轮作换茬。玉米耕葵粉蚧仅危害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对发生严重的地块,可改种双子叶作物如棉花、大豆、花生等,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严重发生地区,不宜采用小麦一玉米二熟制栽培法。②种植抗虫品种。苗期发育较快、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如农大108、鲁单50等,基本不受害。③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精耕细作,小麦、玉米等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并将根茬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注意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适时浇水,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提高玉米植株抗虫能力。④及时铲除小麦和玉米田边和田中的禾本科杂草。

(2)化学防治  由于玉米耕葵粉蚧1龄若虫是活动分散期,2龄若虫开始固定危害,其体表附着一层蜡粉,故防治适期应在1龄若虫期,一般在玉米3~5叶期,即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是最佳防治时期。①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②药液灌根。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将喷雾器旋片取下,喷浇玉米幼苗基部和植株下部叶鞘处。③结合浇水随水灌药。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kg随水浇灌。④撒毒土。每667m2用48%毒死蜱乳油500mL拌细细土20~30kg,撒在玉米苗茎基部周围,撒后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