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首页  病虫草害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俗称玉米烂茎病。近年来,该病有加重的趋势。

一、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中下部茎秆和叶鞘,发病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边缘呈浅红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病组织软化并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并有腥臭味。条件适宜时,侵入茎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叶片呈现青枯状萎蔫,病株自病部倒折。发病部常溢出黄色菌脓,散发出腥臭味。

二、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异名为E. carotovora f . zeae称为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于欧氏杆菌属细菌。

三、发病规律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以及授粉结束后1~2 周。该病菌主要潜伏于遗落在田间、地头的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风雨、昆虫传播到寄主植物上,从植株的气孔和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

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候和虫害相关。其中高湿和30-35℃高温是细菌性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灌溉后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容易导致该病暴发成灾。低洼活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重。此外,由虫害和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四、防治措施

该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改进栽培管理,治虫防病,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发病地区应开展品种抗病性调查或鉴定, 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 及时清理病株,防止病害进一步在田间扩散。平整地田,及时排涝,防止积水。重病田应避免秸秆还田,实行轮作倒茬。

3、化学防治 一是发病初期及早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 000~ 5 000倍液等药剂整株施药,重点喷施茎基部2~ 3节处;二是治虫防病。在害虫发生重的田块,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 500 倍液防治蚜虫、蓟马,用 2. 5%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棉铃虫、粘虫和其他杂谷类螟虫,可以减少害虫造成的伤口。三是土壤消毒,对于发病中心可撒施石灰处理土壤(每亩用石灰50kg),防止病害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