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首页  病虫草害
玉米茎基腐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侵染或复合侵染引起的成株期茎基部腐烂病,在全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玉米茎基腐病严重影响籽粒千粒重,从而成为影响玉米丰产的重要制约因素。该病的发生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一、症状

玉米茎基腐病是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一般从乳熟后期开始发病。植株的根系、茎部、叶片、果穗均可表现症状。根系发病,毛根先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至整个根系,呈现红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少,皮层易剥离,病株易拔起。茎部,发病初期在茎基部产生纵向不规则的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后期茎部变软,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丝状物。其叶部症状一般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叶片呈水渍状灰绿色,一般1~2天即表现出青枯死亡;另一种是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枯死。

在果穗上表现症状为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脱落。由于植株茎下部腐烂,水分运输受阻,导致果穗籽粒灌浆不满,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二、病原

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种类复杂,不同地区间病原菌有较大差异。有研究认为,山东省玉米茎基腐病是以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awbe复合侵染导致的。

三、发病规律

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幼苗期即可发病,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显症,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病原菌以孢子和菌丝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翌年春天,萌发出孢子,通过气流、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到寄主作物上,从伤口和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条件合适时,迅速发病,然后不断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是该病害长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研究发现,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在相同条件下,春播玉米发病重于夏播玉米,而且春玉米播期越早发病越重。若暴雨后突然转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四、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应以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保护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鲁单50、龙单13、中玉5号等较抗病,具体品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

2、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的栽培方式,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重病田要与其他非寄主作物实行2~3年轮作。

3、化学防治 种子包衣处理控制苗期侵染发病基数,降低中后期发病风险,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播种前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25mL/10kg种子包衣或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20mL/10kg种子包衣。也可在8-10叶期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0~5000倍液或者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全株喷雾处理,重点喷洒茎基部,以药液在茎秆流淌为好。玉米生物型种衣剂拌种或使用木霉菌肥对茎基腐病也有一定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