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玉米丝黑穗病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东北玉米产区的重要穗部病害,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病害,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发生较轻。近年来该病害在山东发生极少。 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侵害玉米的雌穗和雄穗,形成菌瘿。有些品种在苗期显症,在4-5片叶出现1~4条黄白条纹,或者出现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片浓绿密集,株形弯曲等症状,多数在幼苗期不显症,而在出穗后表现症状,其中雄穗发病有2 种类型,一种是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另一种是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被白色薄膜。雌蕊受害后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发病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雌穗和雄穗都表现症状,晚期发病的植株只有雌穗表现症状,雄穗正常。雄穗发病的植株,多半没有果穗。 二、病原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是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 (Kühn) Langdon &Full.,属担子菌门孢堆黑粉菌属,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Clint. 称黍轴黑粉菌。 三、发病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式在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侵染来源。第二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又经性结合后产生侵染丝,在玉米播种后从玉米幼芽和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病菌侵入后,蔓延到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以后菌丝随玉米的生长发育而扩展到玉米花芽和穗部。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菌源数量、气候因素、品种抗性、种植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温度为20~25℃,土壤含水量为18%~20%,土壤冷凉、干燥的环境中有利于病菌侵染。 四、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粉病的防治应采用以种子处理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及时清除菌源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粉病的根本措施,其中杂交抗病品种有丹玉13号,中单2号,吉单101等。 2、加强栽培管理 调整播期,适当迟播,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地温;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两叶一心期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及时去除病田病株;粪肥要经过高温堆肥,杀灭病菌后再用;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3、药剂防治 种子包衣处理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播种前用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20mL/10kg种子包衣或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种衣剂,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