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玉米瘤黑粉病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玉米黑穗病,黑粉病,俗称乌霉、灰包,在山东发生普遍。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该病近年来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日益严重。 一、症状 此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任何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如茎、叶、雌穗雄穗等都可被侵染发病。病害的典型症状是产生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病瘤是寄主组织受病原菌次生代谢产物刺激肿大形成的菌瘿,外被是由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病瘤初期白色或淡红色具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逐渐膨大表面变为灰白色,灰黑色甚至暗褐色,内部变黑,质地由软变硬;后期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原菌形成的冬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成株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大小如豆粒,很少产生黑粉;雄穗病瘤多呈囊状或牛角状,常数个聚积成堆,在雄穗轴及以下节发病,由于病瘤生于一侧,常使穗轴向病瘤一侧反向曲折;雌穗多在穗顶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病瘤较大,常突破包叶而外露,长角状或不规则形,严重者全穗形成畸形菌瘤。后期整个病瘤呈干燥黑粉状。
二、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 (DC) Corda,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及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沾附于种子表面或混在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浸染源。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以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形成病瘤后,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冬孢子,随风雨传播,在玉米的生育期内不断进行再侵染。 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25-30℃,担孢子萌发适温为20-25℃,侵入适温是26-35℃。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 种子表面带菌对该病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 四、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应采取减少菌源、选用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菌源 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整地,减少侵染源。使用的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防止病菌在土壤、粪肥中积累扩散。 2、选种抗病品种 马齿型品种较甜玉米抗病、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果穗苞叶紧密、苞叶长而厚的品种抗病,常见的抗病品种有农大108、海玉8号、沈单16等。 3、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灌水,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科学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确保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重病区要实行2年以上轮作倒茬。 4、药剂防治 一是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25mL/10kg种子包衣或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20mL/10kg种子包衣,也可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复合种衣剂;在8-10叶期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0~5000倍液或者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全株喷雾1~2次,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危害。 5、防虫防病 玉米螟发生较严重的地块也是黑粉病发生较严重的地块,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可有效减少虫害造成的伤口,从而减轻黑粉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