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首页  病虫草害
玉米顶腐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植株顶端腐烂病的总称,是近几年来我国玉米发现的一种新病害。顶腐病在山东淄博、德州、菏泽和泰安等地均有发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症状

玉米顶腐病由于病原菌不同分为真菌性顶腐病和细菌性顶腐病。

真菌性顶腐病: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矮化。由于病原菌侵染时间及在植株上定殖程度不同,玉米顶腐病表现出的症状有所不同。苗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茎基部变灰、变褐,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 叶片皱缩、扭曲。拔节期病害症状,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或者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顶端叶片扭曲卷缩,呈鞭状直立或倾斜。抽穗后,在叶鞘和茎秆髓部出现腐烂,剖开茎部,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淡褐色或红褐色病点或呈片状腐烂。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容易折倒。

细菌性顶腐病典型症状是,在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褐色或黄褐色病斑,然后病菌侵入茎秆和心叶,造成心叶呈灰绿色失水萎蔫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

 

二、病原

真菌性顶腐病的病原菌是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 Wr. & Reink)属于半知菌类真菌。

引起山东玉米细菌性顶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其中一种为沙雷氏菌。

三、发病规律

真菌性顶腐病,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源。翌年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引起初侵染,而后发病植株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细菌性顶腐病病原菌在土壤、种子、病残体中越冬,翌年从植物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寄主植物。如遇高温高湿环境则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种子带菌是玉米顶腐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且具有系统侵染和再侵染能力。

四、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 需要根据当地条件调查抗性优良的品种,选种有良好抗性的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 (1)及时追肥。玉米生育进入大喇叭口期,要及时追施氮肥。(2)清除田间病叶。如果叶片已严重腐烂并粘连在一起,应立即用刀片挑开粘连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3)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建议改种其他非禾本科作物。

3、化学防治

防治真菌性顶腐病一是进行种子处理:播种前用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0mL/10kg种子进行包衣,晾干后播种。二是利用药剂喷雾进行防治:可用46%多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心叶喷雾或滴心,混加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防治。每隔6-7天一次,连喷2-3次。

防治细菌性顶腐病可用70%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10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