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首页  病虫草害
玉米纹枯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是目前在我国全国玉米产区一种普遍发生的玉米病害,且日趋严重。该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一、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果穗、苞叶及茎秆。发病初期多在近地面的1~3节叶鞘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然后病害自下部叶鞘向上部叶鞘发展,不断扩展融合成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的云纹状不规则大病斑,包围整个叶鞘,致使叶鞘腐败;茎部受害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茎秆质地松软,组织解体,露出纤维束,使植株极易倒伏;果穗受害,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褐色病斑,内部籽粒、穗轴均变褐色腐烂,严重者导致整株枯死。湿度大的环境下,在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变淡褐色,最后为深褐色的菌核。

二、病原

玉米纹枯病病原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类丝核菌属,其有性态是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门亡革菌属。

禾谷丝核菌(R.cereallis)和玉蜀黍丝核菌(R.zeae),也可引起玉米的纹枯病。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的形式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玉米植株基部叶鞘,菌丝通过病、健叶片和叶鞘相互搭接等可造成第二次和多次病斑。湿度大时,病斑长出很多白霉状菌丝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或雨水反溅而造成再次侵染,也可以侵害与病部接触的其他植株。病株上和落在土壤中的菌核、菌丝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生长后期均会发病,但主要发生在抽雄期至灌浆期。温度在20~26ºC时最利于病害发生。病害发生期内,多雨高湿,病情发展快,少雨低湿则明显抑制病害发展。

四、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纹枯病应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治策略。

1、种植抗病品种 通常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其中较抗病品种有农大108、掖单14、苏玉糯2 号等抗耐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菌源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和菌核,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合理施肥,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减少丝核菌与茎基部的接触。此外,采用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间作对减轻病害也有明显效果。

3、药剂防治 种子包衣处理控制苗期侵染,减轻发病基数,降低中后期发病风险,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播种前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25mL/10kg种子包衣或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20mL/10kg种子包衣。也可在幼苗8-10叶期或发病初期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0~5000倍液或者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800倍,重点喷洒茎基部,以药液在茎秆流淌为好。间隔7~10天再进行一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