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玉米锈病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玉米锈病分为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2种,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其发病时间集中、蔓延速度快,能致叶片提前枯死。 一、病害症状 1、玉米普通锈病 发病初期,在叶片两侧上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斑,为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或者红褐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夏孢子。随病斑扩大,病斑可以连接成片。后期在病斑周围形成深褐色或咖啡色疱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堆,开裂后露出黑褐色的粉状物,即其冬孢子。 2、玉米南方锈病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表皮出现水渍状褪绿小斑点,然后逐渐隆起,形成金黄色卵圆形孢子堆,初期被一层灰白色的寄主表皮覆盖住,孢子堆开裂后则散发出金黄色或黄褐色粉状物,即其夏孢子堆。严重时,孢子堆连成一片,导致植株枯死。后期出现黑色冬孢子堆。 玉米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特性。普通锈病夏孢子堆椭圆或长椭圆形,红褐色或咖啡色,出现在叶片正反两面,南方锈病夏孢子堆卵圆形,金黄色,分布比较均匀密集,大部分出现在叶片正面;普通锈病冬孢子堆黑褐色,呈敞开状,南方锈病冬孢子黑褐色到黑色,常被叶片表皮所覆盖,多呈密闭而非敞开状。
二、病害病原 玉米普通锈病的病原菌是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玉米南方锈病的病原菌是多堆柄锈菌(P. polysora Underw.),均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 三、发病规律 两种锈病都是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叶片上进行初侵染。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 我国北方玉米锈病的初侵染源较复杂,其中普通锈病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初侵染源,此外,夏孢子可在温暖地区越冬,来年通过高控远距离传播成为初侵染源。温度在16~23℃,湿度100%有利于普通锈病流行。 南方锈病的初侵染源多是来自南方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病原菌在南方沿海地区玉米上越冬后,夏孢子对气流远距离传播到内陆玉米上,遇到合适的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侵入,1年内可有多次再侵染。温度在26~28℃,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南方锈病流行。 四、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的防治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同时辅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1、选种抗病品种 鲁单981、鲁单50、农大108等品种抗性较好,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习惯的抗病优良品种。 2、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不要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抗病性。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源。 3、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 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4000~5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800~1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发病重的可隔7天喷雾1次,连续喷雾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