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害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近年来,该病在玉米上呈常发状态,但在不同年份和品种上发病程度差异较大,严重威胁玉米的生产安全。 一、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发展成圆形至椭圆形的褪绿透明斑,中间枯黄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外围有浅黄色晕圈,大小一般为0.5~4×0.5~29(mm),严重者可达7×3(mm)。在湿度大的环境中,病斑正反两面会出现灰黑色霉状物。在一些抗病玉米品种上,该病仅在叶片上产生一些白色或褐色的小斑点,但最外围有半透明的“浅黄色晕圈”,这是本病最大特征。
二、病原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主要是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 称为新月弯孢霉,属半知菌类弯孢霉属,其有性态为Cochlibolus lunatus Helson et Haasis。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翌年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引起初侵染。病原菌分生孢子侵入后,3~5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8~32 ℃,并且该病的潜育期短,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故7~8 月高温高湿或多雨季节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此外由于病原菌寄主广泛,种植田里的其他植物,如禾本科杂草也可受到侵染成为间接侵染源。该病属于成株期病害,植株抗病性随着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病性较强。 四、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应以采用选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的选种抗病品种 目前较为抗病的品种有唐玉5号、中单2号、冀单22号、鲁单981等。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菌源 发病较重的地块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病株和病叶,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适时早播,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施肥,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 玉米8~10叶期,每667m2 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 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同时兼治其他叶部病害;病害发生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7 ~ 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1~ 2 次。 |